专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共融——扬州职业大学专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6-08-09 18:25:51
文化,是大学的宝库;文化,是学生的财富;文化,是校园的底色;文化,是梦想的航行。扬州职业大学坚持文化立校,擦亮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增长点,造就新时代的工匠。
6月10-12日,管理学院房地产专业2个代表队获第四届全国高职与应用本科院校房地产经营管理大赛团体一、三等奖;
6月4日,机械学院9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浩辰杯”华东CAD大赛10项个人项目和两项团体项目比赛分获一、二、三等奖,综合成绩名列华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前茅;
6月3--5日,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第三届“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5月27-28日,信息工程学院三名学生获第七届蓝桥杯软件大赛全国总决赛一、三等奖。综合成绩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排名第八,江苏省排名第二;
5月27-29日,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全国高职院校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团体三等奖;
5月21-22日,纺织服装学院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大赛一、二等奖;
4月26日,生化学院学生获第二届江苏省焙烤职业技能竞赛杨晗创意大赛金奖。
……
这种骄人战绩,在职大已数见不鲜。它是职大30多年励精图治的结果,也是职大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结晶。职大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1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7个,校级特色专业 30个,占到专业总数的70%。这些富有文化含量的专业群引领着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发展。
专业文化建设突出创新理念
职大专业文化建设注重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探索中突出创新理念。
该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并完善了“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质核心课程推行“课堂工场化 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工学结合“12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实行“双导师”制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参与、深度合作,校企共育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类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实施“工学交替、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双能并重”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建立校、政、企、行“多渠道”专业建设机制,推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前店后院、线上线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产研一体化平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建江苏易图地理信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完善“二元四段三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艺技术专业按照植物生长规律和生产季节性特点,优化“四段四训、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把课堂搬进病房,把护师请进课堂,建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过程的教做学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工程学院探索学生即员工,座位即岗位,教师即经理,学业即就业的“四即”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获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专业文化建设突出工匠精神
职大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还注重导入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办学理念,擦亮专业文化品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江苏省品牌专业。该专业奉行“严谨为师、勤奋为生、诚信为人”的本专业文化,养育机械人“专注、标准、精确、创造、完美”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起敬业、执着、创新意识。职大设立本专业“创新创业基金”,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资助15万元经费,获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对其他专业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为此,职大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拓宽实训课,构建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即以工作实践为核心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并将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技能融入到课程标准中,使考证与常规教学结合,实现双证融通。近三年来,职大学子获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奖励251项。其中,在中国第五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第11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第三届全国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管理业务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环境监测技能大赛,全国首届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等全国性大赛中,分别获得五个一等奖。
专业文化建设突出开放特色
开门办学,才会前景广阔。职大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坚持开放特色,实现兼容并蓄,共赢发展。
该校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加的40多个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行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规划实训场所、共同开发培养培训教材、共同制定评价体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西门子集团公司投入15000万元建立了实验室,江苏新宏大集团组建了机械制造专业班级,企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职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来,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重构“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选修课”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校级精品课程 71门,建有网络精品课程113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52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110本。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讨论、虚拟情境、模拟仿真等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亲近感,提高了教学实效。
为回馈社会,职大组建了“服务联盟”,建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和科技扶贫小分队,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不定期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厂场开展专项培训,面向社会开展50多种职业资格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