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55-8215000

关于印发《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的通知(马师党〔2016〕41号)

发布时间:2016-07-27 11:06:41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部门、处室,各系部: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已经学校一届二十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学校党委会审定,现予印发。请各单位依据本规划抓紧制订“十三五”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系部规划,并切实做好规划、计划的落实执行工作,不断推动学校事业的新发展,为实现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两个建设”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中共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6年7月10日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第一部分  回顾与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校抢抓机遇,实干创业,办学内涵不断提升,办学效益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专业实力、办学水平得到提升,艺术教育特色凸现;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大学精神得到弘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校园环境明显改观,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收获新成果。2011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获准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产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已与马鞍山市下辖的三个区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建立了“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合作关系;与市信息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8个产业行业形成“产教对接”关系。学校在全省各批次招生计划平行志愿均一次性投档满额,文理科及艺术类投档线均排在省内同等院校前列。师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
 
    ——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面向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社区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7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1个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专业群;按照“专业集群、资源共享、调控灵活、集约发展”的思路,打造公共课程、教学团队、实习实训与实验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先后立项建设了9个校级特色专业,获批立项7个省级特色专业(含2个央财支持的专业)和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服务。
 
    ——教学科研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各类研究成果1095项,其中教研项目成果430项;一类论文13篇、二类论文23篇、专著12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50部;省级教改项目60项;国家级教改项目7项。师生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项。加强横向合作,突出成果应用,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876项,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的教改与科研项目55项。
 
    ——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坚持对接地方发展,加强马鞍山本地急缺专业和第三产业类专业建设,60%以上的毕业生在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顶岗和就业。建立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85家,为地方小学幼儿园输送大量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一批学生在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通过承办活动、参加演出、组织宣传、举办艺术展等多种形式,传播马鞍山特色文化,促进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研究地方特色文化,业已成为李白文化与当涂民歌的重要研究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学校现有教职工306人,其中专任教师2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90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91人;有“双师素质”教师170人。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3名,省级教坛新秀7人。聘请78名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并完善了兼职、兼课教师的聘请、培训、使用和考核机制。
 
    ——内部建设呈现新亮点。建立健全校系两级议事制度和决策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调整优化系部设置,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完成大学章程的编制工作,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修订的制度160多项。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拓宽经费来源,加快基本建设。学校建筑总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面积6万多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0.5万平方米,宿舍面积4.65万平方米,运动场馆3.2万平方米,食堂0.4万平方米,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5.5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在此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取了长足进一步,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核心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缺少具有影响力、知名度、特色化的品牌专业,教学科研未能有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偏少;二是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需要进一步深入,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民生方面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缓解,校园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四是学校现代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  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文件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办学定位
 
    ——发展建设目标: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学校类型: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第三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办学层次:扎实办好全日制专科教育,努力举办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人才。
 
    ——办学形式:以全日制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以职前教育为主、职后教育为辅,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
 
    ——学科专业建设: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基于学科大类,建设一批高质量、上规模、多元化办学的专业群。
 
    ——办学规模:稳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使全日制在校生2018年保持在5500人左右,2020年在校生人数稳中有升,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一专多能”型基础教育师资和以第三产业需求为主体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培养模式:实施“精品培养、知行并重”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面向:立足马鞍山,服务安徽省,辐射长三角。
 
    三、总体目标
 
(一)战略目标
 
    秉承“技能型是基础、应用型是方向”的建设思路,实行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两个建设”目标。
 
    将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贯穿学校“十三五”发展全过程,在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的基础上,围绕上水平、创一流、树品牌的要求,努力实现由教师教育、高职教育专科教育向多学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过渡,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科学,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优势突出;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能有效支撑学校办学要求;各项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争取到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在汇聚人才队伍、增创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上有大的突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研创新、拓展社会服务上有大的进步,综合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跃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进而实现升本目标。经过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加大保障力度,全面提升质量,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二)主要目标
 
    1.人才培养:(1)新生报到率达到90%;(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就业对口率达到75%,创业率达到2%;(3)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的占比超过70%,在长三角就业占比达到50%;(4)教育教学的社会满意率达到95%。
 
    2.学科与专业建设:(1)按照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围绕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重点建设5-10个本科专业;(2)立足地方主导产业科学设置相关专业并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5-7个重点专业群。
 
    3.师资队伍:(1)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考核四个环节,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到2020年,教职工总数达380人,专任教师达到320人;(2)正高级职称教师30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20人,其中博士(含在读)4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3)引进高层次人才15名左右,新增国家与省级教学名师5-8名、国家级与省级教学团队5-10个,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影响的“技能大师”。
 
    4.产教融合:(1)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新建和升级改造专业群产教联盟5个;(2)校企合作共建二级特色学院2个,其中升级改造“厂中校”模式1个,新建“校中厂”模式1个;(3)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现代学徒制学生数占一定比例。
 
    5.应用研究:(1)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和重点领域研究,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与咨询服务,校企合作创新项目成果年均10项;(2)建成4个校地合作研究平台,年均应用型研究成果(咨询报告)达到50项;(3)省级教改项目累计50项,国家级教改项目累计10项;(4)师生获取国家专利数年均达到20项。
 
    6.社会服务:(1)面向企业、社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输送、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培养合格毕业生12000人;(2)为本地提供技术服务、科研服务、公益服务年均超过15000人次;(3)面向社会培训8000人左右。
 
    7.文化传承创新:(1)继续做好以李白文化、当涂民歌文化、地方民俗民风等为代表的“一江两岸”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2)推动协同创新,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3)推动智库建设,建实校级智库,积极建设省级智库。
 
    8.校园基本建设:(1)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整合与建设新校区,完成校园基本建设三期工程,校园面积超过500亩,建筑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2)按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加大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等项目建设;(3)完善校园配套管网、道路、景观和绿化设施;(4)基本办学设施较为齐全,校园信息化建设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部分  措施与路径
 
 
    一、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引领学校特色办学呈现“高水平”
 
    (一)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稳定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和教学硬件设施。依托产教联盟,完善“厂中校”、“校中厂”培养模式,试行“现代学徒制”等培养,巩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试点成果。通过试点推行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培养。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基本模式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习综合指导制度、校企合作指导实习制度。完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做好各级职业技能参赛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实施“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行动计划”
 
    在建设一批品牌专业群、重点示范专业和优质开放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紧贴市场、产业、职业设置学科与专业,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不断强化学科与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将学科与专业的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评估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着力推进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3个专业群,进一步增强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和特色。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培养2-4个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群,同时扎实推进教育学、艺术学和工学等学科建设,形成专业与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表1:重点专业群建设一览表
 
建设定位
专业群
名称
核心专业
集群建设的重点专业
可动态调整的专业
重点建设专业群
教师教育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教育
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科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与软件
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管理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代观光休闲农业
旅行社经营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涉外旅游
 
 
    (三)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强、会实践、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突出学科专业负责人队伍和团队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由教师单方担任专业负责人向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双方担任转变;由重视个体培养向重视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创业指导团队培养转变;由重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向校企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由学校单方培养向校企“互培共育”转变;由一般学历提升培养向高水平高层次综合培养转变。以推进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改革为动力,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
 
表2: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一览表
 
统计项目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教师
结构
高职教育“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
63%
85%
90%
企业(含小学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比
20.6%
25%
30%
教授
11
20
30
副教授及其它副高职称
89
100
110
博士(含在读)
9
20
40
省级教学名师
4
5
9
国家级教学名师
0
0
1
团队
建设
省级教学团队
4
8
10
国家级教学团队
0
0
1
省级创新团队
0
1
3
 
    (四)实施“校地对接、产教融合行动计划”
 
    依托产教联盟打造教育品牌,试行新体制建设二级学院,建设高规格实训基地,切实加强校企联动、校地互动,加快推进政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不断提高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
 
表3:“校地对接、产教融合”平台规划建设一览表
 
合作形式
合作平台
主要合作方
主要功能
产教联盟
教师教育发展联盟
市区县教育局、小学和幼儿园、本地及周边各类民营教育机构、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教育研究;“3+2”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专衔接培养
文化旅游产教联盟
市区县文旅委、人社局、旅游协会、本地及周边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涉外教育培训机构
协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订单培养、创业孵化、职后培训
创意设计产教联盟
市区县住建委、人社局、设计家协会、建筑装饰协会,本地及周边服装加工、室内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类企业、皖江职教中心
协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产业研究、创业孵化;“3+2”中高职衔接培养
食品工业产教联盟
市区县卫生局、食药监局、人社局、食品生产企业协会,本地及周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
协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产业研究、订单培养
公共文化事业产教联盟
市区县文广新局、人社局、广告协会、新闻传播协会、本地及周边现代传媒类企业、皖江职教中心
协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产业研究、订单培养、创业孵化;“3+2”中高职衔接培养
二级学院
软件与互联网学院
花山区、市软件园,本地及周边软件、网络、动漫等IT企业
多元投资主体建设“厂中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合作、订单培养
社区服务与管理学院
市医疗集团、老年大学、老年研究所、物业管理企业、养老机构、社区及配套服务机构等
多元投资主体建设,订单培养、职工培训、地方产业研究
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实训中心
市经济开发区、雨山佳达产业园、本地及周边电子商务类企业
实习与就业、“校中厂”实训教学、师生创业孵化
计算机与软件技术实训中心
市软件园、本地及周边软件、网络、动漫等IT企业
实习与就业、“校中厂”实训教学、技术开发
艺术设计实训中心
本地及周边设计工作室、服装加工、室内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类企业
实习与就业、“校中厂”实训教学、师生创业孵化
 
 
    (五)实施“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平台建设行动计划”
 
    合作建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马鞍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中心”、“马鞍山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中心”、“马鞍山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四个中心。
 
表4:重点应用型研究平台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
 
合作平台
合作单位
主要功能
目标级别及建成时间
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
市科技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鞍山市和省内有关职业院校、与我校合作的大中型企业 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创新创业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软实力研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业务培训;国际交流
省级,2019
马鞍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中心
市文化与旅游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博物馆(展览馆)、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历史与文化研究会 马鞍山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研究、马鞍山地方文化产业研究
市级,2017
马鞍山旅游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市文化与旅游委员会、采石风景区、马鞍山4星级以上酒店、本地知名旅行社 政策研究、产业研究,业务咨询,业务培训,国际交流
市级,2017
马鞍山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中心
市区县教育研究机构、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品牌小学幼儿园 政策研究、发展研究,业务研究,业务培训,合作交流
市级,2018
 
    (六)实施“学校内部治理改革行动计划”
 
    坚持依法治校,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统筹规划、配套实施,重点攻克、试点先行,立足校情、分类指导”的方针,统筹推进各项内部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起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统一领导、多元治理、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学校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大学章程日臻完善,文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趋向现代化。加快管理重心下移,推进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改革,施行“扁平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术管理体系,深化管理机构改革。拓宽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搭建以教代会、学代会、校友会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平台,完善民主管理体制。及时将各项改革的成熟经验上升为学校规章制度,建立起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的科学完善的学校制度体系。
 
    二、深化综合改革,激活学校转型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一)实施两项重点改革
 
    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深化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继续实施自主招生,完善“知识+技能”招生录取制度,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探索以举办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和方法。
 
(2)构建实践协同育人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推进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毕业顶岗实习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充分利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形成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共赢机制。
 
    (3)建构高效率课程组织体系。建立以“公共课程+大类专业课程+专门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为框架的开放、动态的课程结构,合理高效调配教学资源。改变授课方式,优化授课内容,改革考核办法,注重实际效果,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凝练和推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探索具有特色的公共课程改革。
 
    (4)推行特色学分制。鼓励工学交替,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累计换算制度,允许学生在教师、课程、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自主选择。探索同城院校课程统筹、学分互认的办法;拓宽学生学分获取途径,鼓励创新实践,建立学分奖励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实践及其相关活动,灵活获取相关课程学分。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办“马鞍山师专就业与创业学院”,搭建就创业服务、成果孵化、就创业指导与咨询、社会资源储备、发布及应用平台。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和参与省级以上竞赛的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创业资金的管理,增加透明度,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辅导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探索多种合作管理渠道,力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多出成果。
 
    2.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1)转变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从单一结论性评价向综合发展性评价转变,实行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实施分类考核,重点考核岗位履职情况及业绩成果,加大教风、学风、师德考核所占比重。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运用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大技能水平及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建立学业评价等级制标准,倡导能力导向和创新导向的评价标准,尊重任课教师的评价权力。将学业评价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以成就和能力为导向,全面客观评价学生。
 
    (3)健全二级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基本稳定、动态调整的共性、个性指标体系,对教学单位、行政单位分类实施绩效考核,重点对专业社会声誉、人才培养质量及服务保障水平进行考核。构建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与招生指标分配、教科研项目立项推荐、收入分配、资源配置联动机制。
 
    (4)建立办学水平立体评价体制。建立学校办学水平立体化评价体制,以满意度评价为核心,通过用人单位、举办者、毕业学生等多方共同实施评价。有效利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定期委托第三方专门机构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通过评估、评价倒逼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突出两项模式创新
 
   1.创新开放合作和社会服务模式
 
    (1)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办学实践。在明晰产权结构,清晰界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试点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分别以土地建筑、师资管理、经费设备等作为要素投入,引入混合所有制建设思路,以多元投资主体方式共建实体二级学院,吸纳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私有权和公有权的融合,探索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权力制衡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2)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文化艺术服务形式和范围。提高义务支教、知识宣讲、社区服务、文艺下乡等志愿服务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扩大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
 
    (3)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重点突出学校在产业咨询、专业研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行业企业的优势和特色。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指导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将科研工作与生产性实训、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将项目研究与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等工作密切结合。积极争取各类政府资助课题,拓展企业、行业等投入的横向课题。
 
    (4)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与先进地区、国际接轨的合作办学模式。在举办中外合作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范围,创新合作形式。拓展交流培训渠道,开展师生互派互访、短期研学、文化体育交流等项目。
 
    2.创新特色文化建设模式
 
(1)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人才培养及办学为导向,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和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合理制定并积极实施校园建设规划;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成果建设,形成目标一致、上下联动、横向延展、校内校外协同共建的、具有我校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2)锻造大学文化个性特色。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回馈社会;放眼世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注重开放兼容,强调学人所长;注重革新思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尝试。
 
(3)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标识建设。科学规划、精心建设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对校园道路重新命名,征集校歌,建设校园雕塑,建设高水准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
 
    (4)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和平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学校文化活动,打造大讲堂、大学生文体科技节、青春论坛、校园音乐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和平台,出特色、出精品。充分发挥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文化载体和平台的功能。
 
    (三)强化资源配置与基础保障能力
 
    1.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社会投入配套改革,鼓励系部充分融入市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横向研发、咨询及技术服务、整体捐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等合作方式,引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投入资金设备,加强内部建设。
 
    2.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职能,突出服务职能,完善监督职能,防范财务风险。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分类实施财务收支、工程科研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改革经费划拨方式,结合办学规模、周期性绩效考核等情况,赋予系部自主制订课酬标准、发放课酬、聘用兼职教师以及实行二级绩效津贴分配的自主权。
 
    3.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重点加强云平台、云桌面和云资源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资源、教学、管理、生活等优化组合。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和服务保障,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用户体验。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和服务水平。
 
    4.推进民生改善工程。加大校园综合治理,加快师生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统筹民生改善与事业发展的关系,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健全大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加大资助工作力度。
 
第四部分  实施与评估
 
    完善规划体系。以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科学制定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以及系部发展规划,构建学校发展规划体系。
 
    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明确工作任务。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并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考核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