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教育部代码10643),校园坐落于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庆市万州区。学校占地面积1980余亩,建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馆藏纸质图书152万余册,电子图书159万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4亿元。
重庆三峡学院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先后更名万县大学、万县专科学校、万县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26日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与万县教育学院(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万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四川三峡学院,2001年1月28日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3月,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万县地区经委干训班)并入重庆三峡学院。
经过近60年的发展,重庆三峡学院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5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2人)。全校教职工1089人,其中专任教师851人,教授、副教授345人,博士、硕士教师699人,硕士生导师89人。全校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重庆市名师3人,重庆市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学校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拥有涵盖9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授权点(涵盖10个二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农业推广),3个市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学校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现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市级研究中心(院、实验室)3个,市级学会2个。“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部市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3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项目23项。2010年以来,学校科研人员成功申请专利1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0余篇,三大检索文章700余篇,CSSCI、CSCD期刊论文9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0余部。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定期公开出版省级专业刊物《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靠前。
学校现有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精品课程1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市级教学团队6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
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近五年来,学生在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5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学生作品连续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考研质量居重庆市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国家二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平安校园、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及先进集体、重庆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指导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
当前,学校正处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到“十三五”末,学校将发展成为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研究中心,为库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